成语

不寒而栗的意思

hánér

不寒而栗

更新时间:2024-11-05 10:52:15


拼音bù hán ér lì

注音ㄅㄨˋ ㄏㄢˊ ㄦˊ ㄌ一ˋ

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首字母B

繁体不寒而慄

近义词毛骨悚然、提心吊胆、胆战心惊

反义词无所畏惧、临危不惧

感情不寒而栗是中性词。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

解释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例子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辨形“栗”,不能写作“粟”、“票”。

辨析不寒而栗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义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寒而栗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

英语tremble with fear

俄语морóз продирáет по кóже

法语frissoner sans avoir froid(trembler de crainte,de peur,d'effroi)

日语恐(おそ)ろしくて艖(み) の毛(け)がよだつ,思わずぞっとする

头字

尾字

谜语:热身战;六月打颤

歇后语:夏天发抖


不寒而栗的意思


一、成语解释:
1. 基本释义:
不寒而栗指因为害怕或恐惧而身体发抖,形容非常害怕的样子。
2. 详细释义: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遇到极度恐惧或紧张的情况下,身体不由自主地发抖,就像在没有寒冷的情况下全身起鸡皮疙瘩一样。
它强调恐惧的程度。
3. 成语用法提示:
在句子中通常用作谓语或定语,修饰表示人或心理状态的名词,表示因恐惧而发抖的状态。
4. 成语辨析:
与“胆战心惊”意思相近,但“不寒而栗”更侧重于因恐惧而产生的身体反应,而“胆战心惊”则更侧重于内心的恐惧和紧张。
5. 成语出处:
该成语源自古代对人们因恐惧而身体发抖的描写,后来逐渐用于形容极度恐惧的状态。
二、成语故事:
“不寒而栗”的故事源自古代战场上的士兵,他们在面对敌人时常常因为恐惧而身体发抖。
这个成语象征着人们在极度恐惧或紧张时,身体不由自主地产生反应,就像在没有寒冷的情况下全身起鸡皮疙瘩一样。
这个成语也常用于形容人们因听到令人害怕的消息或看到恐怖的事物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三、成语例句:
A. 小学生造句:
1. 听到鬼故事,我不寒而栗地抖了一下。
2. 看到那只大狗,我吓得不寒而栗。
3. 想到要独自走夜路,我就感到不寒而栗。
4. 老师严厉的目光让我感觉不寒而栗。
5. 听到枪声,士兵们不寒而栗地抱在一起。
6. 看着蜘蛛网,我不寒而栗地往后退了几步。
7. 知道考试成绩后,他不寒而栗地站了很久。
8. 想起那次车祸,我还是不寒而栗。
9. 听到狼叫,村里的小孩都吓得不寒而栗。
10. 看到那条蛇,我吓得浑身不寒而栗。
B. 初中生造句:
1. 得知自己考试不及格的消息,他不寒而栗地坐在座位上。
2. 看到新闻里报道的恐怖袭击事件,人们纷纷感到不寒而栗。
3. 听到老板严厉的批评,员工们个个不寒而栗地等待着下一步指示。
4. 回忆起那次失败的面试经历,他仍然感到不寒而栗。
5. 看着窗外乌云密布的天空,人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寒而栗的感觉。
6. 得知自己成为嫌疑人后,他吓得浑身不寒而栗。
7. 看到那条巨大的狗,她吓得脸色苍白,浑身不寒而栗。
8. 想起那个恐怖的噩梦,她一整天都感到不寒而栗。
9. 在寒冷的冬夜中行走,他感到牙齿打颤,浑身不寒而栗。
10. 听到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声后,所有人都吓得浑身不寒而栗。
C. 高中生造句:
1. 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挑战,他感到内心充满了不寒而栗的恐惧感。
2. 在那个阴森恐怖的电影场景中,观众无不感到不寒而栗的惊悚。
3. 听到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谣言后,他感到全身血液仿佛都凝固了,不由得浑身不寒而栗。
4.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危机四伏的环境时,他感到内心充满了不寒而栗的焦虑与不安。
5. 在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夜晚里行走时,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与紧张情绪并伴随着浑身不寒而栗的感觉。

成语接龙顺接【栗】字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