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不毛之地的意思

máozhī

不毛之地

更新时间:2024-10-31 18:29:13


拼音bù máo zhī dì

注音ㄅㄨˋ ㄇㄠˊ ㄓ ㄉ一ˋ

正音“地”,不能读作“de”。

首字母B

繁体

近义词穷乡僻壤、穷山恶水

反义词鱼米之乡、天府之国

感情不毛之地是贬义词。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解释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例子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辨形“地”,不能写作“的”。

英语waste land

俄语гóлая земля

法语terrain stérile,improductif(désert)

日语不毛(ふもう)の地(ち),なにも生(は)えないところ

头字

尾字

谜语:芜;荒山;光山;天涯何处无芳草

歇后语:秃子的头发;兔子不拉屎


不毛之地的意思


一、成语解释:
1. 基本释义:
不毛之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没有农作物生长,也没有任何经济或发展价值。
2. 详细释义: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土地贫瘠、荒芜,不适合种植作物或发展经济,通常用于描述荒凉、无生机的地区。
3. 成语用法提示:
通常用于描述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恶劣,强调其贫瘠和荒凉程度。
4. 成语辨析:
与“荒无人烟”意思相近,但“不毛之地”更侧重于强调土地的贫瘠和无法发展。
5. 成语出处:
该成语的出处不详,但可能源于古代对荒凉土地的描述。
二、成语故事:
“不毛之地”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偏远地区。
这个地区常年干旱,土地贫瘠,几乎没有植被生长,更不适合农作物种植。
人们尝试在这里开垦土地,但无论怎么努力,都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展示了“不毛之地”的荒凉和贫瘠状态。
三、成语例句:
A. 小学生造句:
1. 沙漠是一个‘不毛之地’,几乎没有生命存在。
2. 山区那片‘不毛之地’种什么作物都长不好。
3. 爷爷说那里以前是片‘不毛之地’,现在却变成了美丽的花园。
4. 干旱的草原被称为‘不毛之地’,因为那里几乎没有水源。
5. 我们应该保护森林,不要让它们变成‘不毛之地’。
6. 地球上有许多‘不毛之地’,需要我们去关注和保护。
7. 在那个偏远的村庄里,有一片‘不毛之地’,人们都不敢靠近。
8. 老师说,我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地球,不要让它变成‘不毛之地’。
9. 那个小岛上的土地非常贫瘠,被称为‘不毛之地’。
10. 他决定在那片‘不毛之地’上种植树木,希望改善环境。
B. 初中生造句:
1. 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这片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
2. 干旱导致这个地区变成了‘不毛之地’,人们不得不迁移到其他地区寻找水源。
3. 在那个偏远的山村,人们因为缺乏资源而生活困难,整个村庄就像一片‘不毛之地’。
4. 政府计划将那片‘不毛之地’开发成国家公园,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5. 战争导致城市被摧毁,变成了一片‘不毛之地’,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6. 那个项目因为资金短缺而停滞不前,变成了一个‘不毛之地’。
7. 在那个经济衰退的年份里,很多工厂倒闭变成了‘不毛之地’。
8. 地震导致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成为了‘不毛之地’,需要重建。
9. 由于环境污染严重,那片曾经繁华的地区变成了‘不毛之地’。
10. 干旱和战争使这个国家变得‘不毛之地’,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C. 高中生造句:
1. 战争和自然灾害使这个地区变成了‘不毛之地’,人们失去了家园和生计。
2. 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里,许多地区都变成了‘不毛之地’,人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挑战。
3. 那个项目因为缺乏创新和市场需求而变成了一个‘不毛之地’,最终被迫放弃。
4. 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那片曾经美丽的湖泊变成了‘不毛之地’,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治理。
5. 在那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很多传统产业因为被新兴产业所取代而变成了‘不毛之地’,需要转型升级或寻求新的市场机会。
6. 那个国家因为长期内乱和战争而变得‘不毛之地’,人们渴望和平与重建。
7. 在那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里,很多城市因为战乱和灾害而变得‘不毛之地’,人们流离失所。
8. 那个企业因为盲目扩张和过度投资而陷入困境,最后变成了‘不毛之地’,只能被迫重组或破产。
9. 在那个资源争夺激烈的年代里,许多地区都因为过度开采而变得‘不毛之地’,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10. 由于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那片曾经肥沃的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修复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