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不平则鸣的意思

píngmíng

不平则鸣

更新时间:2024-10-31 18:32:12


拼音bù píng zé míng

注音ㄅㄨˋ ㄆ一ㄥˊ ㄗㄜˊ ㄇ一ㄥˊ

正音“则”,不能读作“zhé”。

首字母B

近义词鸣冤叫屈、不平之鸣

反义词心平气和、忍气吞声、称心如意

感情不平则鸣是中性词。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遇到不平的事主持正义。

解释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

出处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例子“不平则鸣”,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

辨形“鸣”,不能写作“明”。

英语Where there is injustice; there will be an outcry.

俄语Где недовóльство,тут и рóпот

法语l'injustice fait pousser la plainte,soulever un tollé

日语不虥平な取り扱(あつか)いを受ければ默(だま)っていられない

头字

尾字

谜语:春声


不平则鸣的意思


一、成语解释:
1. 基本释义:
不平则鸣指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发出声音表示不满或抗议。
2. 详细释义: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会勇敢地站出来发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它强调了人的正义感和敢于发声的精神。
3. 成语用法提示:
通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不公平时的态度和行动,强调其勇于发声、维护正义的一面。
4. 成语辨析:
与“仗义执言”意思相近,但“不平则鸣”更侧重于表达遇到不公平时发出声音的行为。
5. 成语出处:
该成语没有特定的出处,是汉语中的常用成语。
二、成语故事:
“不平则鸣”的故事并非来自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传说,而是反映了人们追求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心理。
它象征着那些在遇到不公平时敢于发声、勇于维护自己权益的人。
这种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无论是个人权益的维护、社会问题的揭露,还是政治斗争的参与,都是“不平则鸣”精神的体现。
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勇于面对不公,不断追求公平与正义。
三、成语例句:
A. 小学生造句:
1. 当看到同学被欺负时,小明总是不平则鸣,站出来为同学打抱不平。
2. 爸爸看到社会上存在的不公现象时,总是不平则鸣,为弱者发声。
3. 小红看到老师错怪了同学,决定不平则鸣,向老师说明真相。
4. 哥哥看到弟弟在学校受了委屈,决定不平则鸣,为弟弟讨回公道。
5. 姐姐看到村里的水资源被滥用,决定不平则鸣,呼吁大家节约用水。
6. 弟弟看到家里的宠物被虐待,决定不平则鸣,制止虐待行为。
7. 小红看到公园里的环境被破坏,决定不平则鸣,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8. 哥哥看到学习机会不均等问题时,决定不平则鸣,争取更多资源支持教育。
9. 姐姐看到职场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时,决定不平则鸣,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
10. 弟弟看到网络上存在谣言传播现象时,决定不平则鸣,揭露真相并呼吁大家理性对待信息。
B. 初中生造句:
1. 在社会不公面前,他总是能够不平则鸣,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
2. 面对腐败现象,她选择不平则鸣,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3. 在职场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时,他选择不平则鸣,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4. 面对环境恶化问题,他们选择不平则鸣,呼吁政府加强环保措施。
5. 在学术不端行为面前,学者们选择不平则鸣,维护学术诚信和尊严。
6. 在社会热点问题面前,媒体选择不平则鸣,揭露真相并引导舆论走向。
7. 在家庭暴力问题上,受害者选择不平则鸣,寻求法律保护和社会的支持。
8. 在网络暴力面前,受害者选择不平则鸣,用事实和证据反击不实言论。
9.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上,教育工作者选择不平则鸣,呼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
10. 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遇到挑战时,文化工作者选择不平则鸣,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C. 高中生造句:
1. 在面对社会不公时,我们应勇于不平则鸣,为弱者发声并推动社会进步。
2. 在面对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坚定立场、不平则鸣并寻求法律支持。
3. 在面对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时我们需不平则鸣推动环保意识的普及和实践。
4. 在面对学术不端等行为时学术界应秉持公正原则不平则鸣维护学术诚信和尊严。
5. 在面对网络暴力等网络问题时我们需勇敢站出来发声并呼吁加强网络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