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曹社之谋的意思

cáoshèzhīmóu

曹社之谋

更新时间:2024-11-06 17:26:28


拼音cáo shè zhī móu

注音ㄘㄠˊ ㄕㄜˋ ㄓ ㄇㄡˊ

首字母C

感情曹社之谋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指灭亡别国的阴谋。

解释《左传·哀公七年》:“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社:曹之国社。后进以“曹社之谋”指灭亡他人国家的阴谋。北周·庚信《哀江南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出处《左传·哀公七年》:“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

例子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北周·庚信《哀江南赋》

头字

尾字


曹社之谋的意思


一、成语解释:
1. 基本释义:
曹社之谋指的是割地求安的计策,即为了求得暂时的安宁而牺牲一部分利益或领土。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表示一种妥协、退让的消极策略。
2. 详细释义:
曹社之谋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当时曹国为了自保,不得不割让土地以求得别国的保护。
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形容为了暂时稳定而采取的妥协措施,但可能牺牲长远的利益或原则。
3. 成语用法提示:
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政治、外交或国际关系中的妥协行为,特别是在描述那些可能损害长远利益而只求眼前安宁的策略时。
4. 成语辨析:
与“忍辱负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曹社之谋”更侧重于描述一种消极、妥协的策略,而“忍辱负重”则更强调为了长远目标而忍受暂时的屈辱和困难。
5.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历史故事,具体出处为《左传·昭公十三年》中记载的曹国割地求安的事件。
二、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曹国因受到周边大国的威胁,为了自保,不得不采取割地求安的计策。
曹国的国君决定将一部分领土割让给强大的邻国,以换取一时的安宁。
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被认为是妥协和退让的表现。
然而,从短期效果来看,曹国的这一计策确实暂时缓解了外部压力,使得国内得以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与稳定。
但长远来看,这种牺牲领土的计策对曹国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概括为“曹社之谋”,成为描述类似妥协行为的成语。
三、成语例句:
A. 小学生造句:
1. 爸爸告诉我说,在处理国际争端时,有时需要采取曹社之谋来避免更大的冲突。
2. 他在谈判中使用了曹社之谋,虽然暂时解决了问题,但大家都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
3. 面对强大的敌人,将军决定采用曹社之谋,暂时撤退以保存实力。
4. 老师说我们不能总是依赖曹社之谋来解决问题,要勇敢面对挑战。
5. 在那个紧张的时刻,他们不得不采取曹社之谋来稳定局势。
6. 哥哥说他不会用曹社之谋来解决问题,因为他相信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勇敢面对。
7. 为了避免战争,两国最终决定采用曹社之谋,暂时搁置争议。
8. 我觉得爸爸的公司总是用曹社之谋来处理危机,这让我很失望。
9. 在游戏中,我们决定使用曹社之谋来暂时避开敌人的攻击。
10. 老师说他不喜欢用曹社之谋,因为那意味着放弃和妥协。
B. 初中生造句:
1. 在国际政治中,曹社之谋有时被用作权宜之计,但往往被视为软弱的表现。
2. 面对强大的对手,他们不得不采取曹社之谋来换取暂时的和平。
3. 尽管很多人批评他的决定是曹社之谋,但他坚信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4. 在公司危机中,CEO决定采用曹社之谋来稳定股价和市场份额。
5. 她在外交谈判中巧妙地运用了曹社之谋,成功地为国家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
6. 他说自己不会屈服于压力而采取曹社之谋,宁愿坚持到底也不愿妥协。
7. 尽管有人指责他采取了曹社之谋,但他认为这是在当前形势下最明智的选择。
8. 在那场激烈的辩论中,双方最终决定采用曹社之谋来平息争端。
9. 在历史的长河中,曹社之谋有时被证明是有效的策略,但更多时候被视为短视的行为。
10. 她说在面对困难时不能总是依赖曹社之谋,要寻找更积极、更持久的解决方案。
C. 高中生造句:
1. 在分析国际政治局势时,专家指出某些国家的决策实际上是基于曹社之谋的考虑。
2. 在处理复杂的国际争端时,有时需要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采取曹社之谋作为临时措施。
3. 他认为虽然采取曹社之谋可以暂时缓解危机,但长期来看可能会损害国家的核心利益。
4. 在那场政治博弈中,各方都在权衡是否采用曹社之谋来稳定局势。
5. 她在外交政策上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曹社之谋,认为应坚持原则和立场。
6. 他说自己不会因压力而采取曹社之谋,宁愿承受短期的困难也要维护长远的利益。
7. 尽管有人批评他的决策是出于曹社之谋的考虑,但他坚信这是在当前环境下最合理的选择。
8. 在那场危机中,他们最终决定采取曹社之谋以换取时间和喘息的机会。
9. 在研究历史案例时,学者们发现许多国家的兴衰都与是否采取曹社之谋有关。
10. 她说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时不能总是依赖曹社之谋来解决根本问题,要寻找更根本、更持久的解决方案。